毛主席送给李银桥的这幅书法竟丢了一个“索”字!
李银桥(1927-2009),曾任毛泽东的卫士长,后为作家。1962年4月,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十多年的李银桥与毛泽东分别,要去天津工作,毛泽东非常不舍得,手书《长征》一幅,送给李银桥作为亲情留念。
值得一提的是,李银桥获得毛泽东赠送的这件手书后,回家发现“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中少写了一个“索”字,第二天又请毛泽东提笔在“铁”字旁加了一个小小的“索”字。改完字后,毛主席笑着对李银桥说:“你呀,人老实,办事又认真”。
这首《长征》诗词第三句原为“金沙浪拍云崖暖”,后毛泽东采取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元贞的建议改为“金沙水拍云崖暖”,将“浪”改为“水”。
这首词目前所见有五幅手书:(一)标题为《长征诗一首》诗末写有“毛泽东一九六二年四月二十日”字样,(二)诗末写有“长征诗一首”一九六一年一月十四日写字样,(三)诗末有“右长征诗一首毛泽东字样”,(四)标题为《长征》诗末写有“毛泽东一九六二年一月十二日为孩子书”字样,(五)无标题,无标点符号、无写作日期,诗末有“毛泽东”的署名。在这五幅手迹中,第三句“金沙水拍云崖暖”都是写的“金沙浪拍云崖暖”。
这幅作品是毛泽东60年代成熟的行草代表作,传遍海内外,几乎传遍了中国大地的千家万户。这幅手书是毛泽东赠送卫士长李银桥的作品。一九六二年四月,在毛泽东身边工作18年的卫士长李银桥调到天津工作,李银桥花了一个月工资的钱从北京荣宝斋买了一个很长的折子,请毛泽东为他写字留念。在李银桥全家向毛泽东告别时,毛泽东已写好。李银桥看后非常满意,后又请许多中央首长在折子上题了词。郭沫若又推荐许多著名画家在折子上画了画。康生知道后借去欣赏,在归还时还送给了一幅复印件。
李银桥非常珍视这幅《长征》书法,带至天津,后被人知晓并借去欣赏,先说借一个月,后来延期。再到后来,就失去了踪迹。
《长征》书法的丢失,让李银桥非常痛心,在去逝之前,还在寻找它的下落,但始终未果。
(书法网)
《新华字典》,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3)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将审查报告的原文附录于下:
出版口三人小组关于《新华字典》审查情况和处理意见的报告
1970年9月5日
根据中央首长指示,我们请北京市一中、二十三中和特钢厂一起对《新华字典》(1965年修订重排本)作了一次通读审查。现将审查情况和处理意见报告如下:
这部字典是旧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的,它在“不要勉强与政治挂钩”、“工具书的稳定性”等修正主义原则支配下,选字、选词收录了一些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早已在人民生活中死去的生僻字;可是毛主席著作中和现实政治生活中一些最常见的重要词语,如“毛泽东思想”、“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却没有收录。它在一些注释、举例中塞进了封、资、修的黑货,宣扬或反映了剥削阶级的思想观点。在通读中,发现有200多处明显的存在着程度不等的问题,其中严重的有几处,如93页“毒”字下例句“太阳很毒”。还有几处提到中苏关系的,如158页“好”字和513页“友”字下例句均是“中苏友好”,又如13页“保”字下例句“中苏两国人民的亲密团结是世界和平的保障。”鉴于目前还没有一本新字典来满足广大工农兵和革命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学文化、学科学的需要。也考虑到这部字典收字较多,字形注音还比较准确,字义解释也还有可取之处。因此,我们打算将存书(70万册)加一“致读者”(另附)有组织地内部按成本发行,供广大革命群众批判地使用。并请他们在批判地使用过程中,对编写新的字典提出宝贵意见。 (杨津涛 腾讯网)
吸烟太多还会损害腰椎
大家都知道吸烟损伤肺、肝等器官的健康。瑞典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吸烟太多还损害腰椎,它会提升下背痛和腰椎管狭窄症几率,甚至让人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
于默奥大学研究人员从瑞典全国职业保健登记中提取331941名建筑工人的资料进行分析。这些人从30多岁起开始接受随访,随访的平均时间超过30年。他们中,44%不吸烟,16%有吸烟史但后来戒了烟,26%每天吸烟少于14根,14%每天吸烟超过15根,属于重度吸烟。研究人员发现,综合考虑导致下背痛的其他因素后,与不吸烟的人相比,重度吸烟者接受腰椎手术的几率高出46%,吸烟少于14根的人做手术的几率高出31%,后来戒了烟的人做手术的几率高出13%。
研究人员在《脊柱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尼古丁损伤脊椎组织,使骨骼变得脆弱,恶化炎症,从而加剧背痛。报告主要作者之一阿尔坎·赛义德-努尔说:“吸烟是让人出现可能导致手术的脊椎下部椎管狭窄的风险因素之一,戒烟则可以降低这一风险。” (李青云 环球健康)
2018,我们应该关注这些明星
有这样一群发光发亮的“明星”,他们筚路褴褛、呕心沥血,书写着华人的风采,为中国谱写着盛世华章,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默默无闻,甚至为不少人所遗忘、一无所知。
2018,我们应该关注这些“明星”,这些悄无声息的时代英雄。
潘建伟:量子通信领导者
2017年12月,《自然》发布年度十大科学人物,我国物理学家潘建伟榜上有名。1400千米高空,他将中国带到远距离超安全量子通信技术的前沿,率领团队从地球将一个光子的量子状态传输到轨道卫星的另一光子之上。
或许正如《自然》所报道,他带领中国成为量子远距离通信技术的领导者,在中国他被称为“量子之父”。当我们仰望星空之时,或许我们也应想到这位让量子通信驰骋于天地之间的物理学家。
刘如谦:基因修复者
2017《自然》全球十大科学人物,入选的华人科学家除了潘建伟,还有一位华裔美籍科学家刘如谦。一名生物学家研发出非天然存在的基因编辑工具,或许有一天这项技术可以用来挽救生命。
他对科学研究精益求精,哪怕导师对他本科论文无可挑剔,他也追求更完美,他对科研事业执着而冒险,或许正是他的疯狂,才使得他在科学上得以创新和突破。他这项在未来或许可以拯救生命的技术,使得华人面孔在世界舞台更熠熠生辉。
薛其坤:7-11量子院士
清华“明星校长”薛其坤,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的获得者,他率领团队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他也被誉为离“诺奖”最近的院士。
这位拿奖拿到手软的院士多年早7出、晚11归,他说,“是对科学朴素的向往,让我走到现在”,在他看来,科学之美值得我们极致地去追求。或许,时代缺少的不是科学明星,而是像薛其坤那样对科学的自信与探索,时代缺少关注的不是娱乐八卦,而是像他那样诺贝尔级的科学发现。
卢煜明:无创基因产检
“冬去春来喜相连,怀胎十月苦中甜”,我们都是母亲心怀期待、一朝分娩的天使。面对胎中的宝宝,以往孕妇想要检测胎儿疾病只能进行羊水穿刺,而如今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已经取代羊水穿刺,数万个家庭受益于卢煜明的这一项研究,他也凭此获得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的“生命科学奖”。一位妈妈怀抱着一位健康的宝宝,当看到宝宝纯真无暇的笑,我们是不是又该感谢卢煜明为孕妇产检、为基因疾病监测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呢?
施一公:结构生物领军者
他身在海外,学成归来,放弃了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的优渥条件,毅然回到清华。他会带动一批国外科学家回国,这种效应被媒体称为“施一公效应”。2017年,他在《细胞》杂志连发3文,解析了剪接体分子结构,打开了分子结构的大门。作为知识分子,他有着博大的家国情怀,他推动了清华生命学科、推动了国内生物学的重大发展。
王艳丽:病毒DNA逮捕者
莫言女子不如男,巾帼不让须眉。当无数人对科学家进行解读之时,女性科学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而王艳丽,曾入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HHMI国际研究学者名单,作为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她研究的基因CRISPR系统可谓角色重大。她不随波逐流,她选择踏踏实实做研究,她不急功近利,她的坚持与专注,同样难能可贵。
袁隆平:稻田守望者
2017年的10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又一次刷屏,平均亩产1149.02公斤的成绩,再创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除此之外,在水稻育种上,他还带来另一项突破性技术,剔除镉元素,农作物将变得更纯净。简言之,他不仅解决了人类的“吃得饱”问题,还解决了人类的“吃得安全”这一大难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命不息科研不止,这两句话用来诠释他再为恰当不过,他是稻田的守望者,值得我们去仰望。
易志坚:沙漠变绿洲
内蒙古沙漠里,有片试验地,花海繁茂,绿意盎然,而在不久之前,那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沙漠,黄沙漫漫,毫无生机。成功将这一沙漠变绿洲者,正是重庆交大一位教授——易志坚。他带领团队,提取出一种植物性纤维黏合材料,用力学原理把沙变成土壤,让沙漠土壤化,这是科学的跨界,是领域的合作,是创新也是突破。当我们漫步沙漠之时,或许脚下那片黄沙,也会在未来生出根系,长出绿叶,开出繁花,衍出另一番风景。
杨超:超算追梦人
作为有着超算界诺贝尔奖美称之名的“戈登贝尔奖”,杨超带领的超算团队多年努力,终于等来了花落其家的时刻。中国团队的获奖,实现了在该领域的零突破,使得我国拥有了超算应用的世界话语权,也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了HPC(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世界领导者之一。而杨超本人,也荣膺2017年度CCF-IEEE CS青年科学家奖。漫漫冲奖路,他的契约精神,他的使命感,他的不放弃,对于科学界而言,更是一片赤子之心。
姚檀栋:青藏高原守护人
2017年4月19日,瑞典国王将2017年维加奖颁发给中国科学家姚檀栋院士,有着“地理学诺贝尔奖”的维加奖,姚檀栋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
7000米冰川,零下30摄氏度的冰山,他一直奋战在青藏高原,在茫茫冰山钻取冰芯,风雪呼号中,一个不慎脚下便是夺命的缝隙,他一坚持就坚持了30多年。然而他那一段在被世人视作“生命禁地”的经历,却鲜为人知。在我们关注纷纷闹闹的娱乐明星之时,我们是否也该关注下,这些拿生命在追求科学、拿生命在守护青藏高原的科学卫士呢?
常进:“悟空”首席科学家
在“悟空”首个物理结果研讨会,“悟空”项目首席科学家常进说到:“我可不想做网红,我更喜欢躲在实验室里做好卫星数据的搜集与分析工作。”
作为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有望拥有大圣的火眼金睛,识破宇宙中的暗物质。而除此之外,这位心怀天文梦的科学家,也一直参与着我国探月工程项目,嫦娥一、二、三号谱仪的研制。坚持梦想,十年磨一剑,他带着中国科学家勇攀高峰。在我们关注各网红明星之时,我们是否更应关注下,这些“不愿做网红”的科学家呢?
杨学明:“中国神光”
一束神“光”,自海风凛冽的辽东半岛升起。我国第一台大型自由电子激光科学研究用户装置——“大连光源”,发出了世界最强、最亮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而这人类探测微观世界的利器,就由杨学明主导负责,他按下这最快的“快门”,让分子、原子无处遁形,有望为分子拍部“电影”。他不忘初心,攻坚克难,引领着中国科学跻身世界前沿,当我们关注那些荧屏上的电影明星之时,是否也该关注下,这为分子“拍电影”的科学家呢?
网友评论:
什么是明星?
经得起岁月的淘洗,在历史长河中还能发出耀眼光芒的人才是真的明星!
他们或遨游太空,或守护冰川,或遥望沙海,他们一直在浩瀚的宇宙中熠熠生辉,引导着万千民众的生活。
当那些科学成果在科学家手中成形,当他们年复一年、前仆后继,当他们用岁月、用生命去探索追寻科学,当他们将中国引向世界,我们是不是也该将他们迎上舞台,我们是不是也该向他们致敬?
2018年,我们应该关注这些明星!
(人民日报)
皆是雅音
向晚,走在乡间,路过一片胡萝卜地,忽然传来啪嗒的开裂声,静心倾听,俄而又是一声。伴着远处的鸟鸣,竟是那样清脆悦耳。
思绪回到在部队时,当值黎明时的最后一班岗。叭的一声,似是跳动声,我本能地以为背后跳过一只蛤蟆,转身,却见花池中的一朵花开了。晨光下,这朵极像芍药的粉白色的花儿,带着露珠恣意地怒放,很精神。
回味这欢快之声,原来,万物的生命中都有宣示自己欢乐的特别之声。这种声音,可遇不可求,随缘,不可静候。有缘听得,皆是雅音!
(读者文摘)
平度市委、市政府主办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复制和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