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雷因地而施灵活布设,敌人防不胜防处处挨打。 ”记者近日探访位于大泽山镇的大泽山抗日战争纪念馆得知,大泽山被称为“石雷之乡”,在抗日战争时期让敌人闻风丧胆。据介绍,新改扩建的大泽山抗日战争纪念馆分四个功能展示区,可同时容纳500人参观游览。
探访 纪念馆接待过七位外国首脑
大泽山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平度市大泽山镇高家村东南山脚下,其前身是高家民兵联防抗日斗争展室,于1968年建成并开放。纪念馆曾接待过众多外宾,包括越南、老挝、巴基斯坦等7国首脑,是青岛市唯一一处抗日战争纪念馆,也是省内红色旅游的一处重要景点。记者靠近纪念馆,大泽山抗日英雄纪念碑首先映入眼帘,伫立在山脚下格外引人注意,纪念碑一侧是一座雕像,与纪念碑相对的是正在改扩建中的大泽山抗日战争纪念馆。
2016年3月,平度市委、市政府将原平度抗日战争纪念馆改扩建为大泽山抗日战争纪念馆。新馆总占地面积约为4944平方米,建筑面积175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人参观游览。据介绍,大泽山抗日战争纪念馆共分为四个功能展示区,抗战展示区为室内展区,包括地上展区和地下展区;室外展示区主要有雪松庭院、礼仪广场等,并建设停车场、景观绿化等配套设施;民俗展示区由纪念馆周边民宿区域打造而成;山体公园区主要对周边山体、河道进行整治修复,打造抗日战争纪念馆周边宜人的自然环境。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主体施工,正在进行室内场馆装修布展,预计今年国庆节前投入运营。
讲述 大泽山石雷威震四方抗击敌人
1938年,日军侵入平度,进逼大泽山,妄图控制整个胶东。根据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关于“胶东创立以大泽山为中心的根据地”的指示,1938年9月,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进驻掖、平边区,开辟大泽山抗日根据地。日军为了“蚕食”根据地,在大泽山周围先后设立了20多个据点,经常进山“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为了保卫大泽山根据地,由高家、韭园、南台、北台、所里头5村组成高家民兵联防抗击敌人,开展反“扫荡”。枪支短缺、地雷不足,他们就自力更生,在大泽山梧桐涧山洞设修械所,在大疃村设兵工厂,自制炸药造地雷,大大发挥了地雷战的威力,使敌人望而丧胆。由于敌人对根据地严加封锁,铁雷不足且供不及时,加上敌人用上了探雷器,有的地雷被敌人发现起走,发挥不了作用。于是他们群策群力,根据大泽山石头多、祖辈擅采石的特点,联想到放炮炸石头的方法,经过多次试验实践,在1941年秋造出了石雷。这一创举,极大地鼓舞了群众,村村掀起了群众性的造石雷热潮。并在实战中不断改进,先后研究出了拉雷、绊雷、踏雷、前踏后响雷、真假雷、夹子雷、胶皮雷、竹莦雷、连环雷、子母雷、空中雷、水雷等40余种,因地而施灵活布设,敌人防不胜防处处挨打。
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石雷,高家民兵联防更把握了打击敌人的主动权,采取“石雷与铁雷结合”、“布雷与冷枪结合”、“埋雷待敌与送雷上门结合”等灵活战术,有效杀伤敌人。先后共毙、伤、俘日伪军2300余人。这一经验,在整个胶东战区迅速推广,大泽山石雷威震四方,并在实战中涌现出高禄云、高中英、张炳春、于海亭、张增庆等一大批威震敌胆的爆炸大王和民兵英雄。1943年,高家民兵联防被山东军区授予“铜墙铁壁高家民兵联防”称号,大泽山被誉为“石雷之乡”。许世友、谭震林、林浩、聂凤智、贾若瑜、迟浩田等党政领导,都曾在大泽山根据地战斗过。
影响 《地雷战》取材大泽山石雷战
“不见鬼子不挂弦”这句话就是出自于大泽山。在实战中,侵华日军扫荡采取突然袭击,但提前埋雷会误伤群众,1941年冬至,就发生过石雷炸死村民的事件,为防止此类事件,总结出如下几条:“雷区要分清,群众莫通行;埋雷作‘标志’,不炸再起出;胆要大,心要细,谁埋地雷谁排除;先卧倒,低姿势,严防失误伤自己;先摘钩,后排除,起雷一定要记住;起雷人要少,严禁围着看热闹。 ”其中很经典的一句话就是,“不见鬼子不挂弦”。
上世纪6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战斗故事片《地雷战》,就是以胶东大泽山石雷战和海阳地雷战事迹为素材编导的,电影中的高家庄,其原型就是大泽山的高家村。 1968年,在石雷战遗址建起了“高家民兵联防展览馆”;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展览馆扩建成“平度抗日战争纪念馆”,原国防部长迟浩田题写了馆名。整个纪念馆共分四部分,主要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大泽山人民顽强斗争的英勇事迹,以及发明的石雷和缴获的敌人枪械等部分实物。 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改称为“大泽山石雷战遗址和纪念馆”;2006年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