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村镇党委政府创新扶贫工作,精细区分贫困户群体,通过在“情、志、智”三字上下功夫,大力做好感情扶贫、精神扶贫、智慧扶贫,激发了贫困户脱困动力,增强了扶贫工作效果,促进了全镇幸福和谐的生活氛围。
扶贫先扶情。“大爷,您的被子晒好了,我给你铺在这儿啦。”贴心走访,嘘寒问暖,这温情的一幕出现在明村镇马戈庄村贫困户于次勤的家中。亲情缺失比物质贫困更可怕。经过统计,明村镇共有像于大爷这样无子女或子女常年不在家的还有67户,镇扶贫领导小组在对这样的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兜底扶贫保障生活的同时,特别注重亲情的慰藉关怀。积极组织帮扶干部利用群众工作日、节假日、午休走进贫困户家里拉家常、道里短、扫扫地、擦擦窗,检查冬日取暖安全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老人们有倾诉对象,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和帮包干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扶贫先扶志。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明村镇党委政府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既注重通过投入解决外部发展条件问题,更注重激发群众建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奋斗激情。通过入户走访,重点针对贫困户的实际和特长,量身设计一条致富道路。今年全镇通过介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入附近企业务工、建种植大棚,劳动能力较弱在家放羊、学习编筐等手工艺,使278户实现脱贫计划。党委书记肖永文为田粮埠村70岁的王效武联系专科医院,垫付全部费用治好白内障后,鼓励其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脱贫,如今康复后的王效武自食其力,做起公路养护,年收入8000多元;小张戈庄村民吴莲学会了草编手艺,每年收入9000多元,自己高兴的说:“虽然赚的少点,但日子总算有了盼头”。新立村的朱洪宗突发奇症,近几年先后外出治病花费十多万元,镇党委副书记郝大军了解情况后,赞助2000元帮助其建立了2.5亩西瓜种植大棚,仅大棚西瓜一项年收入达15000元,顺利脱贫。
扶贫先扶智。再穷不能穷教育,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用教育是拔穷根,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明村镇党委政府充分摸底贫困户的学生的基础上,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为学生疏导心理、辅导功课、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辛南村的于桂香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山东中医药大学,一家人在短暂的欢喜过后,陷入了深深的惆怅中,明村镇副镇长李明亮了解到情况后,第一时间为她送去了6000元现金,嘱咐孩子“不要有心理负担,好好读书,学成后多为社会做贡献”。目前全镇207位学生全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帮扶,累计帮扶资金超过20万元。
“是党的关心,让我摆脱了贫困,我也要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在于家屋子村委会召开的脱贫工作会议上,刚刚脱贫的群众纷纷表态。脱贫不忘党恩,脱贫后的群众们,怀着感恩之情纷纷开始了自己的爱心传,有的无偿当起了村里矛盾的调解员、治安员,有的将自己的扶贫时学到的种植知识无偿教给周边的群众。截至9月7日,明村镇建档立卡的343 户、909人全部脱贫,明村镇党委政府本着脱贫不脱钩的原则,继续联接好与脱贫户的“感情纽带”。(明村镇侯方浩,程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