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岩
孙俪在影视剧中塑造的周莹一角,其原型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吴寡妇”吴周氏。她出生于同治七年(1868年),家乡在陕西三原县鲁桥镇孟店村。周氏家族原本是商贾世家,明末时因世道变迁而逐渐衰落。更不幸的是,她在年幼时便失去了父母,只能依靠兄嫂抚养长大。《泾阳县志》中有文字记载她的身世,说明其“少孤,依于兄嫂”,后来在十六岁时便听从家中安排,出嫁到泾阳县安吴堡吴家,成为吴聘的妻子。
吴聘是吴蔚文之子,虽然名义上有“议叙郎中”的头衔,但实际上这些官衔多是当时商界的荣誉称号,象征意义大于实权。命运却对这位少女极为残酷——新婚不久,吴聘便病重去世,据说仅十余日便撒手人寰。自此,年仅十六岁的周莹便成了寡妇。按照吴家族规,她以族中婴孩吴念昔为嗣,担起了长媳的身份。坊间甚至有传闻,说她其实是周家的养女,因兄嫂贪图吴家的财力,才被迫嫁给病危的吴聘,成了所谓“冲喜”的人选。安吴堡村的老人们还流传着细节:成亲那天,吴聘已卧床不起,吴家甚至以公鸡代替新郎与她拜堂成亲。
厄运接踵而至,仅一年后,吴蔚文在河南途中不幸落水身亡。至此,吴氏东院长房父子双亡,家中突然失去了男性支柱。面对家道岌岌可危的局面,弱女子周莹并未退缩。她以长门长媳的身份毅然挑起了重担,誓守“无子守节”,因此获得了吴氏宗族的尊敬。吴家虽丧失男丁,但身边仍有经验丰富的管家与能干的家族成员辅佐,如罗天增、王幼农(后来官至宁远知府)、杨茂亭、王子绪等,他们皆为经商奇才。在周莹的刚柔并济管理下,吴家逐渐恢复生机。
展开全文
她重振家业的手段颇具远见。吴家重新在陕西、四川、上海设立淮盐分号,专营食盐生意;在甘肃、湖北则发展药材与布匹贸易。几年之间,吴家的当铺、药铺、米店、酒坊遍布南北各大商埠与水陆码头。当时民间甚至有一句顺口溜:“吴家的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这不仅见证了吴氏商业网络的繁荣,也体现出其声望之高。她还十分注重诚信经营,例如有一次分号误将海盐当作青盐出售,她立即派人张榜自责并三倍赔偿。此后,更在店门悬挂“诚实无诈,自律自戒”匾额,警醒手下。
周莹待人宽厚仁义,不仅尊重同僚,对下人亦视作兄妹,常常以真心相待。她的商业眼光不止于盐业,还在灾荒之年大量收购土地,积累数百亩田产,并在泾阳县城购下大批宅院,以至于“半条街尽属吴家”。她在财富积累的同时,也追求生活品质。安吴堡的宅院便是她效仿紫禁城所建,格局恢宏,厅堂花园、亭台楼阁一应俱全,足以媲美皇家园林。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仓皇西逃至西安。周莹借机进献珍宝,还特意送上温热牛奶,使得惊惶之中的太后深感安慰。她献上的贡品据记载包括金佛像、象牙席、景泰蓝香炉等珍贵之物,同时捐银数十万两。慈禧感其忠心,将她收为义女,赐封“一品诰命夫人”。吴家因此名望大振,吴念昔也因之官职提升。她还遵从亡夫遗言,独力出资重修泾阳县文庙,耗资四万余两,历时三年完工。与此同时,她又在三原设立善堂,修桥筑路,兴办义学,广施善举,受到士子和百姓称赞。
据史料记载,她“性慈良,貌和婉”,不仅经商有道,还乐善好施。无论宗族亲友还是仆婢下人,皆颂其仁德。可惜天妒英才,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年仅四十岁的周莹病逝,一代奇女子就此谢世。她留下的,不只是庞大的商业帝国,更是一段关于坚韧、智慧与仁心的传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